一次和妈妈吵架后,丈夫的一番话点燃了她多年来一直压抑在心底的情绪,勾起了成长中的这份隐痛,她感到有些崩溃。
从小到大,别人都会因为“妈妈早起饿肚子等她吃饭”这样的事情来强调妈妈对她多好多好,可是这样的好并不是她需要的,反而让她一直活在“愧疚感”里。
孩子被迫承受着这样的“好”,心存愧疚,不敢违逆、反抗父母,或是做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,然而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却一直被压抑,活得矛盾而痛苦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
“我大清早去菜市场买的鸡,炖了一上午炖的鸡汤,还做了这么多菜,你还不好好吃饭,对得起我吗?”
听了妈妈的话,孩子只能勉强自己多吃点,不爱喝鸡汤的他,也喝了一碗。
常见的还有这样一些话:
“你知道为了让你进这个学校,咱们家买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吗?你可要好好学习。”
所谓愧疚式教育,就是父母通过示弱、诉苦甚至自虐,让孩子感到愧疚,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、控制孩子的目的。
这种教育可能短时间内有效,但“愧疚感”三个字是如此沉重、伤人,它禁锢了孩子成长的自由,会对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造成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。
活在“愧疚感”中的孩子,有多痛苦?
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,家长引导他换位思考,体会别人的感受,这时孩子可能会产生愧疚感,明白打人是不对的,从而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。
但如果这种愧疚感,是家长有意无意中强行施加给孩子的,就会成为一种有害情绪,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家长给孩子过度的“爱”,总是把“为了你”放在嘴边,经常强调自己的付出,孩子没有选择,被迫成为了一个“亏欠者”,心理背上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。
他们常常会感觉到:
“父母过得不好,都是因为我。”
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,把“羞愧”排在最低位,其次是“内疚”。
愧疚感最大的“杀伤力”就在于,会让孩子转向自我否定、自我攻击,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,损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,让他们变得自卑、脆弱。
有一部青春剧叫《最好的我们》,剧中余淮的妈妈就总是强调自己的“牺牲”,以爱之名绑架孩子。
比如她会向儿子哭诉:
“我这都是为了谁?你看看这身衣服,我穿了多少年了,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?”
这些话语,让余淮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,尽管他平时成绩不错,可每次一到重要考试就会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。
究其根源,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压力太大,自己是家庭唯一的希望,导致他每到关键时刻都无法轻松上阵,不敢出一丝差错,心态失衡。
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,即便不愿意,也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,否则就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。
于是经常藏起真正的自我,压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,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,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为先。
爱和教育,都不该制造“愧疚感”
作为家长,不管出于何种目的,都不该制造愧疚感,让爱变得过于沉重。
(1)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
爱从来都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,还要考虑到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。
就像我们不提倡溺爱,把孩子呵护地无微不至,导致他能力低下,难以独立。说到底,就是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。
智慧的爱,应该有界限感,并顺应孩子的需要。
不要以为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方式,就是“爱”,就是“为孩子好”,有时反而会变成孩子的负担和困扰。
(2)学会对自己负责
于是有些家长,会在无意识中把这些压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,仿佛自己过得不好、不快乐,都是孩子造成的。
越是心怀恐惧、安全感缺失的家长,越是喜欢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“牺牲”,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,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,让他按
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。
然而,好的教育,永远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;良好的亲子关系,也不应该是这样“一方付出牺牲,另一方内疚亏欠”的关系。
做诚实、成熟的家长,应当懂得自我负责——对自己的情绪、自己的人生负责,而不是通过引发孩子的愧疚感,来让孩子承担。
刘瑜在《愿你慢慢长大》中说:
陪孩子慢慢成长,欣赏一个生命的变化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
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调整好心态,享受这个过程,别让孩子在“愧疚感”中恐慌不安地长大。
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大地婚介公众号二维码
返程有单公众号二维码
返程有单小程序码
家用电器